美文分享
首页 > 美文 > 鸟类 > 应对“迷失鸽”、“游棚鸽”的招数

应对“迷失鸽”、“游棚鸽”的招数

评论:0 来源:中信网 作者:陆之梁
 
    游棚是鸽子的返祖现象,和鸟类的迁徙有关。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迁徙一直是很多种鸟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,这种基因印痕经常会在幼鸽发育期凸现出来。
    很多人习惯于把家飞飞失的幼鸽都称作“游棚鸽”,其实不同月龄幼鸽是有区别的。幼鸽刚出棚、开家未稳飞失的,应称之“迷失鸽”;养家一定时间,家飞已稳飞失的,才属“游棚鸽”。
    迷失鸽中有的因为早熟体轻,飞行欲望过强,尚没有熟悉鸽棚周围的环境就上天而找不着北;有的因为出棚太迟,早过了该上天的时间,出棚后再受惊吓而一去不返。防止迷失鸽,提高开棚成功率,应该趁幼鸽还在草窝时就经常保持和人的接触,培养它们的亲和性;应提早幼鸽的出棚时间,使它们在上天前至少有三五天的环境熟悉过程;如果月龄过大,羽毛已丰,出棚时,应尽量延长它们的滞留时间,增加重量、弄湿羽毛、关天棚、系牵绳、剪去几个大条都是有效的办法;对于容易随陌生鸽群而去、容易被捕获或自行钻进别人鸽棚的幼鸽,可采用文末“附加物”的方法加以防范。
    如果断奶、出棚、上天都掌握得很适当,仍有迷失鸽,你一点也不要感到心痛,这种品质很差的鸽子,省却了再为它浪费时间和精力。至于那些出棚就乱飞,时隐时现,飞经鸽棚欲停又起,惊慌失措,直至流浪了好几天,瘦成皮包骨才回棚的幼鸽,趁早淘汰才是上策,这种神经质的鸽子,绝对是废物。
    游棚鸽大多指的是那些家飞已相当稳定,体格正在变得健壮,颈毛已在更新的幼鸽,约二个半月至三个半月龄为多,正处于所谓的“游棚期”,这种年龄段的幼鸽家飞欲望最强,不易疲劳,敢于冒险,容易被带落别人的鸽棚,钻人设下的圈套。有时甚至会独自打着三角条径直而去,再不回头。这种鸽子不是因为迷失了回家的路,而是体内的荷尔蒙激活远古的迁陟记忆而产生的一种“迷惑”,产生强烈的更换环境欲望。这段危险期将维持一至两个月。
    游棚与鸽棚条件、环境因素、放鸽时间、关棚敞棚的关系不是很大,与品种、羽色有相当的的关联,羽色越浅,幼鸽游棚的可能性越大;花色绛色羽毛的幼鸽最有可能发生游棚,最应引起重视。
    有游棚家族史的幼鸽或已出现游棚征兆的幼鸽应当引起关注,但不可因此而推迟放飞的时间或减少放飞的次数,否则,只会增加游棚的危险性。应采取预防措施:
    移棚   可把有游棚倾向的幼鸽移棚,满足它们潜在的“迁徙”欲望,在新棚关上一星期以上放出;也可移关朋友的鸽棚,但所移关的鸽棚距离原棚不应太远,最好不超过3公里。
    外训   把有游棚倾向的幼鸽每一两天带出外训,外训距离可从1公里开始,最远不超过5公里。刚开始可让成鸽带领,以后逐步由幼鸽独自完成。装笼、外训引起轻微应激反应,反而会减轻它们的精神压力,抑制“迁陟”的欲望。
    附加物  对于特别喜欢在别人鸽棚作客的幼鸽,在它们身上添置一些附加物有时是必要的,虽说这样做会对自己鸽棚和别人的鸽棚造成一些恐慌。例如:撕一块薄彩色塑料袋系在足环上放飞,塑料片不宜过长,免得被人抓住“辫子”,拖有手掌宽,20厘米长的“尾巴”最恰当;用橡皮筋紧扎鸽子的前三趾,使它停下后行走不稳,制造恐怖气氛(此招防打野也有效);用红墨水或龙胆紫大面积涂染鸽子,使它成为恐怖“另类”,难以在别人的棚上落脚……这些“下策”实属无奈之举,但行之有效。

(haopet123.com)
相关贴士
评 论:
 
贴士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