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分享
首页 > 美文 > 异宠 > 药物不能代替管理

药物不能代替管理

评论:0 来源:互联网 作者:佚名
   我们在对鸡场进行技术服务时,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:从同一处进雏用相同配合饲料喂养的不同鸡场,或用相同药物进行防治相同疾病的两个鸡场,其鸡群的发病率、死亡率和经济效益却相差很大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通过我们调查分析,结论是鸡场的管理水平起了主要作用。管理状况良好的鸡场发病率低,死亡少,即使发了病用很少药物就能控制住。而管理状况差的鸡场经常发病,而且发病后难以治愈,药费高、死亡率也高,经济收效力自然就低、甚至亏本。 
    目前国内的养鸡场,极少采用密闭式环境全控鸡舍,主要采用开放式饲养模式。因村庄密集,远离村庄几十公里、拥有较宽自然隔离带的鸡场很少,发生疫情时,又很少采用隔离、检疫、销毁等措施。在这种病原体严重污染的环境里,强毒病原体很容易通过空气、虫鸟、鼠类或进出鸡场的人员、车辆、物品、饲料等媒介传播,鸡场传染病时有发生。在此情况下,治疗疾病成为鸡场的主要工作。渐渐的许多养鸡户走进了误区,出现了依赖药物和疫苗、轻视管理的现象,认为既然疫病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,只要有好药(疫苗)就行,管理差点并不重要,表现在只注意药物的投喂,不注重卫生清扫、消毒、疫苗接种质量、温度、湿度和通风控制、随时观察等日常管理工作(也有些鸡场时紧时松,不能坚持不懈),致使鸡群暴发多种不该发生的疾病,蒙受了大量的损失。
     然而,再好的药物也替代不了日常管理,因轻视管理导致饲养失败的例子很多,举例如下:
    1. 轻视消毒。鸡群发生传染病后,鸡舍物品杂乱,粪便处理、清扫消毒不彻底,由于病原在环境中仍然存在(大肠杆菌、球虫、法氏囊病等大多数病菌、病毒在粪便中能存活很长时间),很快就会再次感染发病,需重复投药治疗,这样反复感染反复投药,不仅死亡率升高了,而且加大了药费。
    2. 只管接种不管接种质量。如免疫程序制定错误,或疫苗保管、接种方法不当,或多次、超量免疫造成免疫抑制,使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高低不均,不能有效保护全群,有了好疫苗照样爆发传染病。
    3. 不注意鸡舍内环境控制。育雏温度过低造成雏鸡卵黄吸收不好和感冒;夏天不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引起有害气体、粉尘过大,肺部水肿充血,极易激发呼吸疲乏病和腹水症,还会加重病情,加大了治疗难度,即使治愈了也很易复发;鸡舍湿度大易发大肠杆菌、球虫等病,湿度过小呼吸道病又会上升;鸡舍垫料污染、发霉或更换不及时,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
    4. 不注重鸡群观察结果。随时观察鸡群,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很重要。鸡群刚发病,被及时观察发现,这时处于感染早期,发病轻,发病只数也少,立即确认治疗,用药少效果又好。如果在发病后2-3天才发现,这时鸡群发病只数多,病情严重,再治疗不仅用药多,而且治疗效果明显降低,只能出现药倍功半的结果。
    另外,发病用药,加大药量,还导致了鸡产品中的高药物残留。目前,国内外都大力推荐绿色食品,并加大了对畜产品中药残的检测和控制。欧盟就因药残等问题自1995年起停止从我国进口鸡产品,给国内养鸡业造成巨大损失。今后,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扩大出口,减少用药至不用药是必然趋势。
    药物不能代替管理,那种重药物、轻管理的想法是不可取的。必须加强日常饲养管理,着重预防,提高免疫接种质量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再通过大环境控制和隔离、检疫、消毒、销毁等措施,有效的减少和暂局部的消灭病原,切断疫病传染途径,使鸡群不发病或少发病,再辅助以药物治疗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,少用药甚至不用药。当然,环境中的病原并不会很快消除,因此短期的的加强管理是不行的,只有长期坚持下去,才能体现出加强管理的优越性,才能控制禽病,明显的降低鸡群发病死亡率,才能获得更高的养鸡效益。

(haopet123.com)
相关贴士
评 论:
 
贴士导航